最新公告 热烈祝贺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成立    热烈祝贺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成立    热烈祝贺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成立    热烈祝贺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成立
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商会首页 > 故园情怀 > 故园情怀
故园情怀
协会名片
联系人: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
电话:0755-89250850
邮箱:2287261651@qq.com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心城清林路546号城投商务中心5楼516
故园情怀 > 内容阅读
古法造船,载不动岁月变迁
添加日期:2015/1/18 13:37:54 浏览次数:1586次 返回

□本报记者 姚瑾 通讯员 庄子瑜文/图

黄初宗老人精心制作古船模。

开栏的话 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人,自然有着不同意象的乡愁。对于余光中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;对于席慕蓉,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。对于今天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通人,乡愁则意味着一种五味杂陈的焦虑感。为什么焦虑?为了青壮年逐渐远走的空心村落,为了不复存在的古老建筑、传统技艺、独特民俗;为了被格式化的社会生态和乡土文化,还有那无处可寄的乡思情愫和无处可寻的精神原点。

今起,本报推出《记忆中的乡愁》,带你一起去寻访那些正在改变或者正在消失的民居村落、技艺能人、乡风民俗、特色美味。我们更希望在将来,乡愁不仅仅只是存活于我们的记忆中、发黄的照片上,也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一种静态展示。

他们祖先建造的远洋木质帆船——福船,曾是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佼佼者,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“功臣”;也为郑成功、施琅收复宝岛台湾立下汗马之劳……

在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,曾经“载誉班门,驰名内外”的黄氏造船世家,将独树一帜的家族技艺延绵了11代传人。如今,面对木船制造的日渐式微,他们依然遵循古法建造和维修渔船,同时尝试将传统技艺运用于古船模制作。

在斧、凿、刀、锤的流转之间,这些坚守传统技艺的造船人,能否在岁月的变迁里,再续那一道抹不去的家族记忆?

融入血脉,传承造船术

雨过初霁的海面上,水天一线,烟波浩渺。峰尾镇的一处海澳边,二十多艘漆迹斑驳的渔家木船沿岸间次排开。

渔船上传来锤击木板的咚咚声,不时划破海天之间的宁静。55岁的黄唐阳带着工人正抓紧时间,更换旧船上已经腐蚀的船钉和船舷边的部分斜骨架。

对于从少年时期就师从父亲学习造船技艺的黄唐阳而言,这样的维修补损只是雕虫小技,建造整船才算得上“有用武之地”。黄氏造船世家已经传承了整整11代,目前他们在峰尾渔港船厂内,带领“沾亲带故”的十几位工人,仍旧沿用祖传古法,一斧一锤地手工打造木质渔船。

峰尾镇是闽南渔业重镇之一,船一直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。造船技艺随之得以在这里祖辈相传,源远流长。而运用古法造船技艺而建造的福船,不乏荣耀的历史。

宋元时期,此种福船常年穿梭航行在“海上丝绸之路”,往来沿线各国和“东方第一大港”——泉州港。数百年间,因其质优一直受到贸易商贾的青睐。据黄氏族谱记载,明清时期,黄氏以擅造福船而“载誉班门,驰名内外”。其祖先曾为郑和打造官船,并参与郑成功、施琅收复台湾的战船制造。

提及家族技艺的过往辉煌,黄唐阳的父亲黄初宗颇为感同身受。79岁的黄初宗说,记忆中祖父因技艺精湛,常被邀请到福州、厦门甚至浙江的温州等地督建远洋大木船,在沿海一带颇负盛名,曾建造过千吨装载量的福船。

深得长辈真传的黄初宗与三个儿子,也有过属于自己的骄傲。“这是‘70后’,我爸爸造的第一艘装了马达动力的船,没有用电锯、电刨,最多时动用了64名小工;那艘是‘90后’,当时因为爸爸生病,由我和工人完成的,是那个年代私人订做船只的豪华版,现在还能用呢……”黄唐阳的三弟黄唐平从家庭珍藏的照片中找出得意之作,展示父子造船绝技的“年代秀”。

“就算是闭上眼睛,船体每个部位也都历历在目。”黄唐平说,家族自成体系的造船术在兄弟仨的手上也锤炼了四十多年,使他们对木船制造的全过程了如指掌。

与现代化船厂道道工序各司其职不同,用古法造船,除动力马达外,整艘船自始至终每一个构体都需要自己动手切割、打磨、拼装。“看着几片木板一步步慢慢变成大木

船,那种欣慰和喜悦,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。”

在黄氏族人眼中,数百年的技艺传承早已融入家族血脉中,造船是生活的一部分,船也是有温度的生命体。

延续技艺,寄望古船模

然而,坚硬的钢质船、铁皮船取代木船出海远航,已是大势所趋。近年来,木船需求市场日渐萎缩。目前,峰尾镇三个村用于近海养殖、捕捞的木质渔船仅存百余艘。

“莆田、晋江、东山一带的渔民也会找上门来。但真正造船的订单不多,主要是维修旧木船的活儿。”

让黄唐阳兄弟更感前路迷茫的是,他们没能像父亲当年那样,把儿子培养成技艺的接班人,“有条件让孩子读书了,现在他们都干其他工作,学这行兴趣不大;就算有兴趣,业务不景气也没动力。”

世代相传的技艺眼看到孙辈便难以为继,黄初宗心有不甘却也无奈。2年前,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,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。从船厂退休后,他将这份难舍之情融进了古船模制作中,并让儿孙们也跟着学,期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祖业,传承技艺。

黄家靠近阳台的客厅已成了黄初宗老人的工作室,一艘不足1米的未上漆古船模雏形初现,周围满是“迷你”版的斧、凿、锯、推刀等工具。

每天,黄老都要花数小时,眯起眼摆弄着船模。雕刻、打磨、上漆、描图,每个细节一丝不苟;打龙骨、定肋骨、钉底板、装桅杆,每道工序毫不马虎。

在黄初宗制作的各式船模中,有一艘被称为“黑舶五青案”的古式船模最为抢眼。船身只有2.3米,耗时8个月才完工。船模上各种器具、帆、锚一应俱全,摇橹、锅灶、储水柜、带梯架的双层床等均按原船同比例缩小,不少构件还可以拆卸拼装,制作技法和工序基本与造大船一致。

除此之外,黄氏福船上设于不同位置的“十二生肖”暗示标记,比如,形似“猴头”的帆上滑轮索、寓意闯过道道险关的“虎口”,鼠桥、兔厕、猪架……也被黄老一丝不苟地复制到模型上,借以留存祖传技艺的独具匠心。

“爷爷是想把它当作传家之宝。”黄唐阳的大女儿黄淑真见证了老人一刀一锤的执着和用心。不论是离家求学、工作还是外嫁,黄淑真都会常回娘家看看。“各种锯木、锤敲声中晨起,四处弥漫着木料香味……”她说,从小就熟悉的这一切,现在不管走到哪里,都是一种想念和牵挂。

好在黄氏福船制造技艺已被列入省、市文化遗产名录,眼下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。这让黄氏造船人的坚守看到了更多希望。家中祖辈和父辈识字不多、说不好普通话,因此,常在家乡走动的黄淑真还有一个心愿,就是帮着收集、留存、整理与祖传技艺相关的资料,也不枉爷爷、父亲和叔叔们大半辈子的心血。

上一篇:没有

下一篇: 泉港脸谱:瓷器爱好收藏者—郑庆平
友情链接: 闽商网 |  福建日报 |  泉州市工商联 |  福建新闻网 |  泉港新闻网 |  泉港区人民政府 |  深圳新闻网 | 
Copyright 2015-2016 www.qgsh1116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泉州泉港商会版权所有
电话:0755-89250850 传真:0755-28219406
联系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心城清林路546号城投商务中心5楼516 邮箱:2287261651@qq.com